環保署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部分東南亞地區國家合作,整合各國監測設備,共同推動「七海計畫」(7 South East Asian Studies, 7-SEAS),自本(102)年2月開始,在泰緬邊境、越南北部、我國鹿林山、恆春、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等地監測大氣品質及比對精密儀器,前後持續約4個月。這是國際間首度對南海地區大氣品質進行系統性的監測及儀器比對,成果備受矚目,日前已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大氣環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接受,將收錄28篇國際合作的研究成果,預計於本年底以專刊方式發表。
環保署表示,「七海計畫」是由美國太空總署策劃推動的國際性大氣監測活動,主要參與國家包括我國、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目的在探究東南亞地區火耕及農廢燃燒(統稱生質燃燒)污染物的跨境長程傳輸行為,以及生質燃燒與大氣污染物、環境、輻射、和氣候之間的交互作用。
配合這次監測及實驗活動,環保署首度提供一組空氣品質監測儀器,遠赴泰國安康山(Doi Ang Khan)部署,參與實驗比對。整體實驗結果,除了揭露中南半島生質燃燒污染物的化學組成及特性外,根據監測數據分析結果,初步發現這類生質燃燒污染物,會伴隨週期性大氣系統變化,在3公里以上高空長程輸送,可能對台灣西部平原與恆春半島的空氣品質造成影響。
我國因恰好位於東南亞大氣環流傳送之下風處,為掌握中南半島生質燃燒的污染物傳輸機制飄送軌跡,環保署在98年間即與國科會、海巡署、中央大學、東沙海洋國家公園及高雄市海洋局等機構合作,在東沙島設置空氣品質監測站;99年間並與美國太空總署合作,在東沙島各派駐一部監測車,進行將近半年的合作觀測;101年並在南沙太平島裝置太陽輻射儀。
環保署指出,延續過去幾年的國際合作經驗,為今年這項大規模及系統性的聯合觀測及實驗,奠定紮實基礎。今年的活動,除了美國及東南亞地區國家參與外,國內參與的機構包括環保署、國科會、以及中央大學等14個學術研究機構。
整體觀測及實驗內容主要以地面測站資料(包括泰緬邊境安康山測站、越南北部山羅與楊白測站、我國鹿林山測站、恆春測站、東沙及南沙太平島測站等),結合衛星遙測、雷達與地面國際監測網,同步進行基線資料整合研究。我國福爾摩沙二號衛星特別於實驗期間配合時程調整,取得中南半島超高解析度影像,以供判讀比對燃燒類型與地點。顯見我國在大氣品質監測方面的量能與技術水準,已充分國際接軌,未來有機會成為東南亞地區大氣品質監測相關活動的樞紐。
提供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監資處 發布日期: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