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解國際低碳發展策略評估作法與再生能源電力模組規劃經驗,環保署近日已在臺北世貿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50臺灣長期減碳路徑論壇」,邀請德國、澳洲及日本專家學者針對再生能源模型研究、模擬參數、技術成本設定、能源儲存及長期低碳社會願景等議題發表專題演講,並與國內專家學者進行意見交流。
環保署署長沈世宏開幕致詞時指出,籌辦本次論壇主要期望透過國際低碳發展策略評估經驗交流的機會,瞭解國外推展低碳社會與再生能源電力模組規劃方法,強化國內推動「零碳與再生能源百分百可行性及必要性」模擬情境設定內容。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龐維德、德國在臺協會副處長古茂和及澳洲辦事處代理代表洛曉明等人應邀致詞時,均表示國際間許多國家已經啟動了長期減碳目標的規劃藍圖,儘管發展過程需要付出成本,卻可以產生更多綠色經濟的效益,期盼未來能與臺灣開展更實質的合作關係。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顧問楊日昌強調,長期減碳路徑的規劃必須要透過「減排目標」、「綠色經濟」及「技術創新」的循環運作,方能展現出具體的成效。來自於德國Fraunhofer風能與能源系統技術研究所Dr. Carsten Pape及德國雷根斯堡應用科技大學Dr.‐Ing. Michael Sterner(視訊演講)詳細介紹德國2050年能源目標規劃做法,係透過電力需求預測、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配套機制整合及電網設計等眾多參數,並考量區域性的氣候、地理、能源分布及需求與發展等多元條件,進行未來的能源結構分配預測,同時勾勒未來電力市場的發展趨勢。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專題演講時表示,環保署在今年5月18日以公民咖啡館形式,先行辦理了「臺灣2050年零碳及再生能源百分百可行性及必要性全民論壇」,向與會各界人士介紹整合交叉分析國內產官學研各界超過300名與會公民的意見;大家均同意減碳,也希望提昇再生能源比例,並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但對於我國未來能源結構的全盤規劃圖像,許多人卻不甚清楚。綜合分析所得的關鍵爭議點大致上包括:臺灣再生能源的發展是否面臨技術障礙(效率、儲能、穩定性等);臺灣的再生能源能否快速佈建;臺灣的能源需求面能否有效管理;臺灣實施徵收能源稅或碳稅對民生和產業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臺灣是否具備智慧電網、電力輸配改善與儲能系統的整合能力等。葉欣誠指出能源乃是一具取捨特性的決策過程,必須考量能源安全、價格、減碳、鋪設布建難度、公共安全等諸多因素,多數參與全民論壇的公民們所想像的臺灣未來低碳生活環境為大眾運輸、綠建築、土地妥善利用及氣候變遷調適措施完備的「智慧都市」新風貌,或者是無毒飲食與環境以及食物在地化的「回歸鄉村」生活型態。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Dr. Shuichi Ashina則分享日本2050年低碳社會願景規劃,區分為兩種對照情境,一為哆啦ㄟ夢(Doraemon)式的科技城市,二為龍貓(Satsuki and Mei)式的鄉村城市,並從日本的發展經驗來探討亞洲區域的減碳責任與未來低碳發展契機。澳洲國家科學與工業研究中心Mr. Paul Graham與Dr. Jenny Hayward及澳洲ROAM能源模型顧問公司Dr. Joel Gilmore等人分別分析澳洲的電力市場特性,在再生能源模型的應用上,以需求端、供應端及儲能端的資訊作為模型發展的切入點,考量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能源儲存的技術研究將更顯得重要,並以儲能技術成本、電網連結及可靠性等條件,作為再生能源發展結構的主要考量。
葉欣誠於論壇總結時,除了感謝遠道而來的外國嘉賓不吝提出該國在開發長期減碳路徑的執行策略與推動經驗之外,並表示各國開發長期減碳路徑模型各有其特性,但邁向低碳未來的理念是一致的,期待藉由本次論壇汲取國際發展長期減碳路徑的推動作法與規劃經驗,並透過全民參與、專家會議及國際交流等「公眾參與、專家代理」的機制,進而強化國內長期減碳模擬情境設定能力,俾利未來分析結果更符合政策所需,做為國家長期減碳政策規劃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