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資訊

兩岸攜手奠基環境檢測發展合作 ─ 第二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 (檢測)技術交流會紀要

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與所屬環境檢驗所指導,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檢測)技術交流會」,西元2014年5月3日至5日於臺灣新北市輔仁大學召開,來自兩岸環境檢測、監測的產、官、學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進行專題演講、技術報告及產業論壇,除了學術交流,也首次針對兩岸環境檢測進行工作交流,共同推動環境檢測產業發展。

  會議參加者來自兩岸三地,中國大陸代表成員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江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山東大學、福州大學、山東大學、暨南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廈門市環境保護局、廈門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德圖儀器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安捷倫公司大中華區的代表等共33人。臺灣代表則有來自國立臺灣大學、輔仁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元智大學的學者、環保署與所屬環境檢驗所的官方代表、財團法人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另有來自十餘家檢驗儀器的產業界,以及數十家環境檢測業界的代表等共128人,包含了兩岸產、官、學專家學者合計161人。

  5月3日交流會開幕式中,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及兩岸多位貴賓致詞,為未來2天的交流會議及參訪活動敲開序幕(圖1)。張副署長除了歡迎中國大陸朋友蒞臨,還介紹了環境檢驗所成立的過程,並肯定20多年來,該所及環境檢測業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貴賓也對於臺灣產、官、學共同建立的環境檢測體系給予高度的肯定。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江桂斌院士在致詞時強調環境檢驗的重要性,兩岸未來需特別重視相關科技發展及交流。中華民國環境分析學會理事長何國榮則表示,學會與環境檢測業的伙伴關係是產業與學界合作的典範。

  廈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張宇在會中特別介紹廈門市的環境檢驗現況,包括加快引入社會力量提供環境監測服務、環境監測立法進程、構建環境質量目標體系等3項工作,以期在環境監測訊息即時公開、環境監測預警、環境品質評價體系3方面能有所突破。目前已有多家臺商在中國大陸各地投資環保產業和環境監測服務。

  財團法人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也鼓勵臺灣在學的青年朋友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實地瞭解當地環境現況,期勉經由兩岸攜手努力,縮短克服環境污染的時程。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以下簡稱商總)理事高墀益表示,商總正在籌備成立包括環保產業在內的各行業委員會,以推動兩岸交流。

  兩天的專題演講,包括環境檢驗所的巫月春組長介紹臺灣環境檢測機構之許可與管理;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凌永健教授介紹綠色環境分析方法在臺灣環境領域之應用。廣東暨南大學的吳兑教授則從歷史上的霧霾講起,介紹細懸浮微粒(PM2.5)近期熱點與中國大陸灰霾天氣長期變化,他提到曾有高雄工業區排放污染影響廣州空氣品質的案例,顯示兩岸空氣污染其實是相互影響,他希望臺灣的同業也能參加正在建構的「粵港澳空氣品質監測平臺」,擴大成兩岸四地的平臺。3場專題演講皆引起與會者的高度興趣,尤其中國大陸朋友在休息時間頻頻向巫組長請教臺灣環境檢測機構的管理問題。

第二屆海峽兩岸環境監測 (檢測)技術交流會大會開幕 圖1 大會開幕 (左起為高墀益先生、陳龍吉董事長、張宇副會長、江桂斌院士、蔡顯修理事長、張子敬副署長、顏春蘭代理所長、何國榮理事長、吳兑教授。)
海峽兩岸與會者合影 圖2 海峽兩岸與會者合影 (前排左5起為高墀益先生、張宇副會長、江桂斌院士、蔡顯修理事長、何國榮理事長、吳兑教授、巫月春組長。)

  技術簡報由兩岸產、官、學代表共發表了8篇報告。內容包括環境監測、空氣品質監測、有機物檢測、現場篩選技術與實驗室自動化、高濕煙氣分析、空氣污染物現地質譜監測技術、土壤調查分析等各個環境檢測領域的專業技術介紹與分享(圖3),提供兩岸環境監測與檢測發展現況最佳的交流平臺與機會。

  主辦單位安排兩場產業論壇是本次交流會的一大重點,第一場論壇主題為「臺灣環境檢測產業的發展與貢獻,以及目前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如何讓臺灣經驗與中國大陸環境檢測產業共同發展,共存共榮。」由成功大學環工系蔡俊鴻教授主持。

  與會的來賓首先肯定了環境檢測業的貢獻,提出臺灣超過90%的環境檢驗量來自民營環境檢驗機構的數據,社會對環檢業已有的信賴,是整個產業如今能蓬勃穩健的關鍵。會談中也提出了目前臺灣環境檢測業的幾個問題,包括:人員流動率高、學用落差、低價競爭、市場飽和等問題。中國大陸的代表也表示在當地相同或不同的行業,除了市場正在成長外,也同樣存在著相同問題。

  廈門市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張宇特別肯定了臺灣環境檢測業發展與管理上的經驗,但也擔心未來環境檢測業蓬勃發展後,恐因惡性競爭導致品質下降,也希望臺灣環境檢測業者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引入好的管理觀念及影響力。蔡俊鴻教授也以本身的經驗,陳述臺灣地方環保局會要求工廠的承辦人員到局說明環境檢測業採樣情形,讓工廠在價格之外還會考慮檢測公司的評價,對這些公司形成壓力,減少低價競爭影響品質現象。

  第二場論壇主題為「如何積極促進兩岸環境檢測業之交流─大陸市場與臺灣經驗的積極互動。」由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顯修博士主持。主持人表示臺灣的經驗中環境檢測的業務服務量逐步成長到政府單位無法自行負荷,必須發展民間環境檢測業,中國大陸未來也勢必如此,希望現階段的交流能早日促成兩岸環境檢測領域的具體合作。

  幾位引言人提出了環境檢測業辛苦,導致現今社會不易找到新人的問題,也提出了環境檢測業涉及公權力卻不見得能讓業者尊重檢測專業的潛在問題。另環境檢測業從業人員多為環境、化學科系,沒有企業管理或經營之訓練,微利經營成了環境檢測業發展的一大挑戰。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可能1件檢測案連同交通往返就耗費1個月的時間,與臺灣地理環境差異性極大。環境檢測有區域性,需瞭解在地特性,可能要考慮樣品需求,以區域方式規範環境檢測業的跨省執業。

  陸方代表表示,中國大陸的環境檢測市場雖然很大,但前景卻也混沌不明;市場雖然才剛開始,也出現削價競爭的情形;此外許多城市的經營成本已經超過臺灣,低獲利的環境檢測業經營不易。

  中國大陸的代表建議臺灣業者可先嘗試以進入中國大陸國控、省控企業的獨立檢測業務切入,取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資格以提高市場信賴度。已經前進中國大陸的臺灣業者建議先取得小計畫建立合作機會,讓大家先看到契機。

  技術合作也是一種進入當地市場的方式,希望能有試點的機會,讓臺灣業者展現能力,進而採信臺灣業者的環境檢測經歷,對其前往中國大陸發展會較有利。而其中央已有一些法規、制度及要求,將原本以官方為主的環檢業務釋出給民間,並要求監督機構需負連帶責任,未來環境檢測市場一定是越來越開放成長。臺灣服務業的觀念相較領先中國大陸,環境檢測業應有發揮空間。

  交流方面,中國大陸與會者認為透過學術界的學會、產業界的協會進行兩岸交流,是很好的模式,當地現在有許多各個子領域(如環境化學、環境分析化學、毒理學等)的會議,可以蒐集發布這些資訊,讓有興趣的臺灣業者參加。臺灣業者則希望儘快有實質合作的機會,例如提供試點,讓臺灣檢測業可用以執行檢測業務,甚至將樣品送回臺灣檢測等模式。大會最後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

  5月4日主辦單位另安排廈門代表團參訪國家環境檢驗大樓-環境檢驗所,環境檢驗所負責執掌統籌規劃,以及辦理全國環境檢驗事宜,訂定環境檢測標準方法,提升環境檢測技術能力,確保全國環境檢測數據品質,管理公民營環境檢驗測定機構,輔導並支援各級環保機關環境檢測需求。參訪時,所方除了安排環境檢測所之品保系統介紹,也特別向參訪團介紹了其獲頒國內第1號「綠建築標章」之殊榮,中國大陸朋友提出了更多檢測機構管理層面問題,積極地想瞭解臺灣環境檢驗管理上的實務,也顯示中國大陸面對環境檢驗民營化的趨勢,希望藉助臺灣經驗讓其儘快建立完善的民間環檢機構管理制度。

技術簡報 圖3 技術簡報
產業論壇 圖4 產業論壇
廈門代表團參訪環保署環境檢驗所 (前排左起為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蔡文城博士與葉雨松博士,環境檢驗所主任秘書蘇國澤,廈門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張宇副會長與湯曉平常務理事。) 圖5 廈門代表團參訪環保署環境檢驗所 (前排左起為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蔡文城博士與葉雨松博士,環境檢驗所主任秘書蘇國澤,廈門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張宇副會長與湯曉平常務理事。)

  總結2天的交流會議和1天的參訪行程,兩岸一致認同環境檢測業對環保的重要貢獻,並且肯定臺灣環境檢測管理制度領先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在發展環境檢測業務可以參酌臺灣經驗以解決檢測品質及監督的問題,同時要考量時間、空間及當地市場特性等。未來中國大陸的環境檢測市場,雖仍有其不確定性,但也充滿機會,臺灣業者希望兩岸在環境檢測上能有具體合作的機會,攜手為兩岸環境共盡一分心力。